
2025年6月20日下午,在综合楼504教室,斋藤老师和我校日语专业学生围绕地震问题展开了探讨。本次交流讲座由日语教研室的潘红艳老师主持,2023级日语专业田弘臻同学担任翻译。

讲座开头,斋藤老师首先介绍了最近的报道。“北海道6.1级地震”、“中国台湾台东县海域5.8级地震”……斋藤老师神情凝重地说:“地震,并非远方的传说,它可能在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,敲响我们每个人的门。”这瞬间的静默,让“如果地震真的来临”这个假设,沉甸甸地落在了每个人心头。

为了让大家理解地震的破坏力,斋藤老师带大家回溯了那些伤痛记忆。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——中国“汶川大地震”那山河变色的瞬间。看着当时的惨烈场景和人民子弟兵救人的感人场面,同学们不禁泪流满面。紧接着,画面切换至2011年3月11日,滔天巨浪吞噬着家园,那是日本“东日本大震灾”留给世界的震撼与恐惧。“巨大的能量释放,改变地貌,夺走生命,”作为3·11大地震的亲历者,斋藤老师声音低沉:“‘山川异域,风月同天’,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,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命运的紧密相连和互帮互助的珍贵。”

板块交织下的宿命之地
“那么,地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?”斋藤老师用生动的图片展示了地球的构造:炽热的核、厚实的幔,以及最外层破碎的“拼图”——板块。还特别强调了日本这个地震频发国家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的4个板块。然后老师又用动画生动地展示了地震的发生过程。“理解脚下的‘战场’,是防灾的第一步。”斋藤老师总结道。

加强预防、沉着冷静
接着,斋藤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地震的预防策略和地震来临时的紧急措施。例如:平时不要将大衣柜等家具放置在床边或者门口,防止地震时砸到床上或者挡住出口;地震时,首先选择比较结实的桌子躲在下面。同学们也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了交流,讨论了地震的原因和对策,探讨了生命的可贵。


当夏风再次拂过校园,它带来的不仅是清爽,更有斋藤老师传递的那份沉甸甸的警示:在大地的呼吸面前,唯有理解、准备与守望相助,方能让我们在“如果”成真之时,拥有更多“活下去”的希望与力量。
编辑/许欣
审核/许欣、李银花、刘湛
审核/许欣、李银花、刘湛
浏览量: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