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艺术管理学院
首页 - 党建学工 - 团学工作

校园反诈不松懈 记住“三不”保安全

来源: 文化艺术管理学院 添加时间: 2025-09-25

image.png   01 不贪:别被小便宜勾走魂
  不法分子最擅长用“轻松赚钱”“免费福利”当诱饵,比如“刷单返利”“免费送周边”“低价买电子产品”。刚开始可能给你点小甜头,让你放下戒心,等你投入更多钱或信息后,就直接“失联”。image.png   典型案例
  大一学生小李看到“刷单赚佣金”的广告,先刷了20元小单,很快收到5元佣金。接着按要求刷500元大单,对方却以“任务没完成”为由,让他再刷2000元解锁,小李转账后,对方直接拉黑,损失2500元生活费。image.pngimage.pngimage.pngimage.png   典型案例
  天上不会掉馅饼!凡是需要“先交钱”“垫本金”的兼职,或是“免费送但要填身份证、银行卡”的活动,一律拒绝。image.png   02不信:陌生信息多核实
  校园里的电诈,常披着“熟悉”的外衣:要么冒充辅导员、老师,说“需要交教材费、培训费,扫码转账”;要么冒充学长学姐,推荐“高价考证班”“内部资料”;还有的伪装成“助学金客服”“校园贷专员”,用“紧急”“限时”的说法逼你尽快操作。image.png   典型案例
  大二学生小王收到“辅导员”的微信,说“学校临时收1000元实训费,半小时内转完,备注姓名学号”。小王没多想就转了钱,后来和同学聊天才发现,根本没有收实训费的事,自己被骗子冒充老师骗了。image.png   避坑要点
  接到“老师、学长”的转账要求,先通过班级群、电话直接核实,不要仅凭微信、QQ聊天就相信;官方通知只会通过校园官网、正规公众号或班级群发布,陌生号码、链接发来的“重要通知”,全是骗局。image.png   03不泄:个人信息验证码守紧点
  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短信验证码,是骗子盗刷账户的“三把钥匙”。很多同学在填问卷、领福利时,会随手泄露个人信息;还有人接到“客服”电话,说“账户异常需要验证码验证”,就轻易把验证码发了过去,结果钱瞬间被转走。image.png   典型案例
  大三学生小张接到“购物平台客服”的电话,说“他买的衣服有质量问题,要双倍退款”,让他提供银行卡号和短信验证码。小张照做后,不仅没收到退款,银行卡里的3000元学费还被转走了。image.png   避坑要点
  身份证、银行卡不要借给别人,也不要拍照存在手机里;任何情况下,都不要把短信验证码告诉别人,哪怕对方自称“客服”“警察”,验证码就是你的“钱袋子钥匙”,一旦交出,钱就可能没了!image.pngimage.png   总结
  如果不小心掉进电诈陷阱,一定要第一时间:
  1. 保存好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、对方账号,历史收集证据。
  2. 立即拨打报警电话,或联系学校驻校景观。
  3. 尽快冻结银行卡,避免更多损失。
  校园是学习成长的地方,不该让电诈阴影影响我们的生活。记住“不贪、不信、不泄”这“三不”原则,不仅要自己防骗,也要提醒身边的同学、室友、家人。image.png   
编辑/许欣
审核/许欣、崔琳杰、刘湛
浏览量: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