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步履匆匆
安全是青春最沉稳的底色
它藏在对交通信号的敬畏里
落在每次出发的理性规划中
新学期,愿这份指南助你
行路有矩
抵达从容
PART.01 校园内外:交通风险点,需警惕!
1.校园“微交通”隐患
◇ 共享单车/电动车潮汐现象:上下课高峰期,教学楼、食堂、宿舍区周边车辆密集停放、随意穿行,易引发碰撞。
◇ “低头族”风险:边行走/骑车边看手机、戴耳机听歌,对路况及车辆鸣笛反应迟钝。
◇ 夜间出行隐患:校园小路灯光不足、校外路段照明不佳,行人/车辆可视性降低。
2.校外通勤隐患
◇ 复杂路况应对不足:进出校门路段车流密集,需快速适应城市交通节奏。
◇ 骑行违规行为:未佩戴头盔、逆行、驶入机动车道、违规载人、超速(尤其电动自行车)。
◇ 网约车/拼车风险:乘坐不合规车辆、未确认司机及车辆信息、未系安全带、夜间单独乘车警惕性不足。
3.长途/假期出行隐患
◇自驾经验欠缺:长途疲劳驾驶、超速、对复杂路况(高速、山区)处理能力不足。
◇ 公共交通安全意识薄弱:站台拥挤时推搡、未抓牢扶手、未留意随身财物。

PART.02 安全法则:理性·责任·自护
【原则一】规则是自由的边界
敬畏信号灯: 红灯即底线,不存侥幸心理,不抢行、不随意乱穿马路。
各行其道: 骑行非机动车请走专用道,无专用道时靠右行驶,不逆行、不并排占道。
停车有序: 共享单车/电动车停放在指定区域,不堵塞消防通道、人行道及出入口。
【原则二】防护是生命的铠甲
头盔必戴: 骑行电动自行车/摩托车,务必佩戴符合国标的头盔,系紧卡扣。
安全带=生命带: 乘坐私家车、网约车、大巴,全程系好安全带,后排也不例外。
提升“可视性”: 夜间或雨雾天气出行,穿着亮色/带反光条衣物,开启单车/电动车灯光。
【原则三】专注是避险的前提
不做“低头族”: 行走、骑行时不刷手机、不戴耳机沉浸听歌,保持对环境的动态感知。
预判风险: 留意大型车辆盲区(特别是转弯时的“内轮差”区域),保持安全距离。
拒绝分心驾驶: 自驾时不用手机、不疲劳驾驶(连续驾驶2小时应休息)。
【原则四】责任是成熟的标志
合规出行: 骑行电动车需上牌、持有效驾照(F证/E证),不购买、不改装超标车。
理性用车: 评估自身状态(不酒驾、不药驾)、路况及天气条件,不冒险出行。
守护同行者: 提醒同伴系安全带/戴头盔,不纵容危险驾驶行为。

PART.03 遇险应对:冷静处置,智慧求助
1.轻微事故(剐蹭、摔倒):
立即移至安全区: 人员无碍时,迅速撤离至路边,开启双闪,放置警示牌(校外人行道50米外)。
保留证据: 拍照记录现场、车辆位置、损伤情况。
理性协商/报警: 责任清晰可协商处理;有争议或涉人身伤害,立即拨打122报警。
2.严重事故/人员受伤:
保护现场,及时呼救: 拨打120急救、122报警,清楚说明地点、伤情、车型车牌。
设置警示,防止二次事故: 在安全前提下进行。
求助校方: 同步联系辅导员或校园保卫处。
3.乘车遇险(如网约车纠纷、不适):
保持冷静,留存信息: 记下车牌、司机信息、平台订单,开启行程分享。
明确表达,寻求脱身: 要求安全地点下车,或联系平台紧急客服/报警。
及时报告: 向平台投诉,必要时向学校保卫处反映。

安全并非束缚的绳索
而是丈量自由最精准的尺度
每一次对规则的恪守
每一次对细节的在意
都是对鲜活生命的至高礼赞
愿警醒长存心间
让青春的轨迹
始终在安全的经纬中
我们下期
再续安全之约
编辑/许欣、崔琳杰
审核/许欣、崔琳杰、刘湛
审核/许欣、崔琳杰、刘湛
浏览量:6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