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打卡任务一

泛黄纸张微微卷起,褶皱如细密年轮,静静诉说往昔。我凝视这些褶皱,仿佛看见革命先辈们在摇曳油灯下,或是简陋作战室里,小心翼翼展开文稿,目光灼热。他们反复研读、批注,指尖摩挲让边角起了折痕,油墨字迹或许还沾着汗水,那是为民族命运思索的印记。
这让我穿越时空,触摸到烽火岁月的温度。在信息传递艰难的年代,一份文稿可能历经辗转,从延安窑洞到抗日前线,从秘密交通员的行囊到会议室案头。每道褶皱,都是信念传递的轨迹——传递着救亡图存的决心,对民族独立的渴望,还有革命必胜的期许。
想象着先辈们围坐讨论时,文稿在手中传递,褶皱里藏着激烈争辩、坚定抉择。他们以笔为剑、以纸为锋,在褶皱堆叠中,谋划着改变历史的行动,让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。这些褶皱,是历史的活化石,连接着过去与当下。
如今,我们触摸不到先辈的温度,却能透过褶皱,感知他们的热血与执着。它提醒我们,今日和平与发展,是无数人在褶皱里埋下的希望种子长成的。每一道折痕,都是无声的誓言,让我们铭记来时路,带着先辈的信念,继续奔赴家国昌盛的远方,让褶皱里的精神,在新时代熠熠生辉,永不褪色。
02 锈刃上的烽火记忆
打卡任务二

民国(1912-1949年)年间,山河破碎,大连地区的抗日志士们,手持这把大刀,于暗夜潜行、街巷拼杀。或许某个寒冬,志士们听闻敌人据点情报,摸黑集结。大刀在月光下泛着冷光,随着一声令下,他们呐喊着冲上前,用大刀与敌人的枪炮周旋,刀光闪过,是热血与信念的迸发,哪怕浑身带伤,也未让敌人前进一步。
岁月流转,大刀历经无数战斗,虽渐失锋芒,却承载着先辈们的勇气与抗争。它见证过志士们的舍生取义,记录着大连地区抗日的烽火篇章,每一道锈痕,都是一段热血故事,提醒我们铭记往昔,传承这份不屈的力量。
03 荒漠中的敦煌守望者
打卡任务三
1943年,常书鸿毅然放弃了巴黎的好日子,带着家人来到了荒无人烟的敦煌。刚到莫高窟时,日子过得特别苦:没有电灯,只能靠油灯照亮洞窟;没有自来水,每天要走几里路去河边挑水;风沙大到吃饭时碗里都常常混着沙粒。后来他的妻子实在受不了这种艰苦,选择了离开,但常书鸿却咬着牙留了下来。
在之后的几十年里,他一直守在莫高窟,带领团队一点点修复剥落的壁画、整理散落的文物,还建立了保护机构,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敦煌学研究者。哪怕在动荡的年代,他也始终把洞窟护在身后,有一次为了挡住冲击洞窟的人群,甚至直接用身体去阻拦。
常书鸿用一辈子的坚守,护住了莫高窟这处人类文明瑰宝,被后人称为“敦煌守护神”。这段在荒漠中默默守护的故事,虽然少有人知,却是历史里格外温暖动人的一笔。
04 角落里的五分钟静流
打卡任务四

起初还有些浮躁,耳朵捕捉着远处的脚步声、窗外的车鸣,心里像有小石子在滚。但慢慢的,目光落在墙根那片阳光上,看灰尘在光里慢慢飘,忽然就静了。
没有特别的思考,只是单纯地"存在"着。肩膀的紧绷悄悄松开,呼吸变得深长。像一杯被摇晃过的水,终于慢慢沉淀下来,能看清杯底的纹路了。
结束时,没有震撼,只有一种淡淡的、踏实的平静,像雨后树叶上挂着的水珠,轻轻巧巧,却很清亮。
05 从烽火战场到和平印记
打卡任务五

在1937 年的淞沪会战中,四行仓库见证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。当时,中国军队主力撤退,第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“八百壮士”(实际约420人)奉命坚守四行仓库。老照片里,战士们身着朴素军装,背着简陋装备,却迈着坚定的步伐,眼神中透露出无畏与决绝。他们在枪林弹雨中顽强抵抗日军的疯狂进攻,以仓库为堡垒,一次次击退敌人,那是为了守护国家尊严、保卫同胞的英勇抗争。
如今,四行仓库被改建成了抗战纪念馆。建筑外墙那密密麻麻的弹孔,依旧保留着,无声诉说着当年的惨烈。周边街道上,人们悠闲漫步,有父母带着孩子前来接受爱国教育,有年轻人拍照打卡铭记历史。曾经弥漫着硝烟、充斥着厮杀呐喊的地方,现在是一片祥和。
今昔对比,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的珍贵,也激励着每一个人铭记先烈们的牺牲,传承他们的爱国精神,在和平年代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。
触摸是一次深刻的对话
与红色地标里的时光交握
传递着历史的温度
在这场打卡之旅中感受
历史不再是对过往模糊的想象
而是化作触手可及的体验
每一个任务完成的瞬间
都是在与先辈的精神共鸣
让我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
对初心的坚守
让红色记忆在打卡记录中
永远鲜活
熠熠生辉
编辑/许欣
审核/许欣、崔琳杰、刘湛
审核/许欣、崔琳杰、刘湛
浏览量:36